- 康忠鑫;聂成龙;王广鹏;梁梓浩;
分析山东省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碳排放空间网络,研究各地市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碳排放空间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评估了整体网络结构、个体特征和区域特征。研究发现:济南、青岛和东营等城市在碳排放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而一些边缘城市如枣庄和菏泽与其他城市的碳排放联系较弱。山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空间网络的密度和关联关系数呈下降趋势,可能与低碳政策相关。在区域分析中,将16个城市分为4个板块,强调需要加强板块之间的碳排放流动,以提升整体碳减排效果。
2025年02期 v.33;No.778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张彦丽;杜特;田海洋;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农业发展优势支撑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强融合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结构协调的产业体系,为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国际发展环境新形势为山东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机遇,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产业链布局不完善、能源结构和利用率有待提升、高新产业发展不突出、人才相对短缺等挑战。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山东省需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同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协调推进机制、健全有效政策体系和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保障。
2025年02期 v.33;No.778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熊盼;李惠民;
大湾区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DeepSeek与区块链的技术范式,针对大湾区港口群在制度差异、技术瓶颈以及产业生态断层等方面的现实约束,系统分析了DeepSeek与区块链技术驱动港群一体化发展的赋能机理,涵盖技术互补性赋能、制度适应性创新以及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智能调度、跨境贸易、绿色港口、应急管理及港口-腹地经济联动等应用场景,并从技术、制度、产业、治理和协同五个维度提出了战略启示,为大湾区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5年02期 v.33;No.778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